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不只是策展,而是傳遞產業裡的「製造浪漫」—— 一封獻給彰化製造的情書「八角產業學」

 

  • 圖說 / 中間研究室團隊 總監郭中元,為此次「製造行 - 八角產業學」的策展人

 

說起台灣製造,絕對不能不提「彰化製造」!

 

無論紡織、水五金、自行車、塑膠、醫療器材(改車輛零組件)、文具或農產品加工⋯⋯彰化製造,濃縮了台灣經濟發展的獨特樣態。戰後初期,憑藉豐饒土地,應運發展食品罐頭製造,開啟了地方製造的序幕。工廠從農田間萌芽,「客廳即工廠」的草根生命力,鍛造出緊密產業鏈,巷口對接全球。一通電話調貨、一句話出貨,來自中小企業的「群體戰」與「看不見的默契」,讓台灣製造在全球化浪潮中隱隱持守著穩固的力量,並成為躍向國際的關鍵引擎。

 

在本次台灣設計展「彰化行」當中的「製造行」,由中間研究室接下命題,並以主題「八角產業學」回應彰化傳統產業議題。他們以「八角」作為觀看視角,提煉出八個製造精神,既是閱讀產業模式的切面,也是一種哲學性的理解方法。每一個視角,都是對製造智慧的致敬,也折射出台灣製造的多元能量。

 

「製造」不只是加工與生產,它也是將理念、價值、文化、美學與生活方式,轉譯為物件的能力。不只是談生產「物」,也記錄下這裡的「景」與「人」。本篇專訪將請到中間研究室設計總監郭中元、編輯林玲、PM張立宣和設計陳瑛皞,為我們分享「八角產業學」策展路上的各種心得。



八角不只是「潛力」,也代表彰化產業的「真性情」

 

Q:「八角產業學」這個主題是如何誕生的?

 

郭中元(以下簡稱中元):

對我來說,彰化特質是多面向的,而且不只是在產業這塊;它的地形有山有海,腹地也非常廣,有植物地景的彰南,也有鹿港既代表文化緣起且底蘊豐厚的區域⋯⋯經過這些爬梳之後,我想到「八面玲瓏」這個形容,想以這樣的概念,用以前未用過的視角,帶領觀者重新認識彰化產業的種種面向。

 

林玲:總監在定義這個概念時比較浪漫,但後續我必須要找出清楚定義,不能只空談或強硬把產業或行號對號入座。後來我找到一個切角——台灣傳產業的老闆都非常喜歡算命,加上彰化有八卦山大佛,於是我用生命靈學的概念融入八角的定義*中,每個數字都對應了產業實力中的不同特質,很符合這次探討的內容,這也是本次的彩蛋!

 

*1=鍛造力/2=群體戰/3=國際觀/4=傳承道/5=機動性/6=調度術/7=塑造力/8=製造王

 

  • 圖說 / 「八角產業學」主視覺設計:以橘色和銀色作為主題色,靈感來自廠房裡常見的螢光橘塑膠桶,以及無處不見的金屬,傳達出最直覺的產業風格。



Q:這個展探討的議題之資訊量非常龐大,你們在展覽建構的過程中遇到哪些挑戰?

 

中元:其實蠻多的,首先是「如何在展覽裡傳遞知識,並保有娛樂性」——畢竟現場同時有許多展覽,要讓來訪的觀者能保持專注。另外也希望透過這次策展,能和過去幾年的產業館展做出一些差異,並凸顯彰化在產業上的獨特性;我希望拿掉「隱形冠軍」的標籤,畢竟他們從來都不是隱形,只是市場國外居多,他們是真真正正的冠軍、台灣實力派。希望透過仔細地田調與資訊爬梳,真正讓這些產業的細緻樣貌被大眾看見。

 

林玲:對我來說除了要梳理整體展覽的資訊與概念,參與我們的廠商也都希望自己的品牌價值跟核心理念可以被大眾理解;所以將資訊轉譯成大眾可理解的語言之外,也要顧及每家廠商的理念與精神,是不小的挑戰。

 

張立宣(以下簡稱立宣):我認為的挑戰是在中間研究室團隊、廠商、創作者和參與者之間,得用不同端能理解的語言去一一溝通,讓展覽可視化,得要扮演好翻譯年糕般的角色!

 

陳瑛皞(以下簡稱瑛皞):挑戰在於如何在展場簡化這個流程卻精準表達,讓沒去過工廠的人也能認識當中原理跟脈絡。例如工藝是可以體驗到的(例如玻璃與陶土),可是工業是機器生產物件,我們得要造訪工廠,才能理解流程與樣貌。

 

  • 圖說 / 不希望制式地直接擺放展品,如何處理產業當中各式硬冷的資訊或物件,轉換成具有氛圍感和娛樂性的詮釋,中間團隊在過程中下了極大功夫。



將工廠美學注入設計語言,讓「製造」的故事更有感情

 

Q:你們提到「在台灣製造前,是彰化製造」,可否談談這個觀點?在展覽的設計中有哪些亮點?

 

中元:中南部其實是製造產業的重鎮,彰化尤其。許許多多的生活物件都來自彰化,有些甚至是我們不知道的,但一直在國際間受到好評,像是台灣每年出口約200萬台自行車,每出口2台,就有一台來自彰化;車輛零組件從輪胎到引擎,在BMW、BNEZ、TESLA2等等,都有彰化足跡。彰化的製造產業一直是台灣的中流砥柱,所以我們想從這樣的概念切角,喚起觀者的意識。

 

這次展覽位於彰化美術館的一、三樓,考量到這個容易讓人分心的動線,我們嘗試在展中注入推理小說般的神秘氛圍,希望讓人提升好奇心(而不是感覺議題的硬冷)。並在當中帶入工廠裡的美學,而不是直接制式地擺放展品。透過工廠裡的一些符號(標語或物件⋯⋯等)與靜態、動態影像融入,把訪廠時接收到的情緒做轉譯,讓觀者能共感,也是我們想呈現的「製造浪漫」!

 

我們很仔細地把團隊在探查過程中被觸動的元素放進展裡,一樓展現生猛的感覺與製造的節拍(動態感)。三樓則面向未來性,結合藝術家廖浩哲創作的裝置作品,為產業呈現展望性質的情感。

 

瑛皞:展中的亮點之一包括可自由拿取的畫報其實也在試圖還原工廠氛圍;在訪廠過程中,看見人在穿梭,機器在運作,會感覺工廠沒有一處是安靜的,另外也將場裡的浮光掠影的感覺,及工廠裡的設計圖紙⋯⋯等元素一起融入畫報設計中。

 

立宣:我認爲展場中的亮點是,車鈴裝置要從乃興企業談起。車鈴是他們的主力商品之一,外銷國際,還會因應不同文化客製設計(每個國家自行車鈴聲不同)。於是我們找了聲音藝術家一起參與發想裝置,希望車鈴能成為一個互動的媒介,帶動觀者的五感有更多體會。

 

中元:在展中將有一個廖浩哲設計的裝置,是以大量大通電子生產的行車記錄器,加上自行車架構成的。它會拍到觀者,從中建立一種互動。這個裝置希望讓展覽氛圍有一些特別的情緒,另外也讓參與的品牌們看見自己商品也有其他可能性。

 

 

  • 圖說 / 將工廠美學融入展中,是「八角產業學」想傳遞的設計語言。他們把訪廠時有感的元素試著透過設計重新演繹,讓工廠氛圍能適切展現,但維持美感不雜亂。



Q:「人」也是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探訪生產者與職人的過程有什麼發現嗎?

 

林鈴:製造並不只是加工跟生產,更像是把這個地方價值、文化理念轉成物件的一種能力,這些背後都回歸到「人」。在參訪過程中我看到家族事業相傳,新世代加入接班,甚至很多人是整個家庭或是上下幾代都在同一間工廠上班,這些都是彰化的特色。而且他們對員工很好,甚至會花心思去優化工作環境,不讓員工太費力與受傷,企業從上到下都富有人情味,這份跨越世代的照應,早已超越產線的價值,形塑出彰化獨有的人情味製造浪漫,也是展覽裡想呈現的一個重要面向。

 

立宣:本次探訪的25間廠商,這些從穿精品西裝到打赤膊的老闆們,我們全都跑完一輪!每間工廠都有不同的人味,在展區特別安排了人物肖像的企劃,團隊帶著攝影師包含彰化在地青年)一起深入生產前線取景,包含兩代接班的家族寫真,還有生產線上的職人群像,讓觀者感受這些職人的真情流露。



周遊彰化:一個猶如行腳節目製作的策展旅程

 

Q:團隊本次進行了大規模訪廠歷程,有看見哪些彰化新印象?

 

中元:彰化的廠區據點大多分散各地,我們常常開著車,沿田間小路經過了廟宇、墓地、三合院⋯⋯等各種景致,最後在一片稻田中發現聳立高大的目的地,那種景象很有反差感,非常獨特。

 

再來則是與人交流的部分,採訪前我其實很擔心廠商們不一定能理解設計展,可能會因此讓團隊吃閉門羹。但我們意外獲得了無數溫暖回應;高層會陪我們一起吃員工餐(即便我們只是初次造訪),甚至像老家長輩一樣招呼我們。或是在我們提出展覽簡報後,也認真向我們介紹自己的企業、交流想法,讓我和團隊都希望盡力將展覽好好呈現,才不枉他們的心意。

 

立宣:這次策展過程裡真的遇到許多特別的老闆:像青漢藝業的二代,他幫我們把整個水五金產業鍊的製造商都得聯繫完成,甚至親自帶我們逐家訪廠。乃興企業的四代也讓人印象深刻,美式作風卻凡是親力親為,與所有產線的員工都能交流⋯⋯無論扮演的角色為何,他們都像平凡人一樣親切、努力認真,讓人印象深刻。

 

  • 中間研究室團隊(由左至右):PM張立宣、設計陳英皞、企劃林玲以及總監郭中元。除了瑛皞是彰化人,其他成員均來自不同縣市,但都在本次「八角產業學」的策展過程中,見識到不少彰化新印象,也希望將這份感動在展內傳達給觀者。



「八角產業學」就像一幅彰化產業的人文百景,充滿真情與美感,透過設計體驗開啟觀者的五感連結,也為彰化製造注入富未來感的想像可能。透過本年度台灣設計展「彰化行」中的「製造行」,一起來體驗彰化獨特的「製造浪漫」吧!

 

:::

本網站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設計跨域應用推廣計畫」委辦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瀏覽人數: 119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