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循環」是行動、是設計,也是我們意識自己與生活的歷程—— 踏入「未來習武所」,一起修習「循環之道」!

 

  • 「未來習武所」由築點設計總監鍾秉宏(右)和無制設計總監吳玗恆(左)聯合策展,兩人從築點成立時期即是工作夥伴,之後鍾秉宏由建築轉向策展領域,吳玗恆則走進建築領域、並創立無制設計。一位嫻熟梳理議題,一位對空間設計極有想法,兩人在看待議題和設計思考上極具默契,完全是靈魂夥伴的程度。



循環經濟和永續議題近年來受到高度重視,2025台灣設計展當中的「未來習武所」展覽,由archicake築點設計總監鍾秉宏和無制設計總監吳玗恆聯手打造,除了延續設計研究院希望提倡的循環經濟與設計思考精神,也與不同產業、品牌跨界合作,探索更多可能,而且全展皆可回收,真實貫徹永續精髓!

 

主題「未來習武所Cycle Dojo」,靈感源自展館建築「武德殿」的日式武道精神——認識、探索、修煉、體悟——就像是環環相扣的生命歷練過程。循環議題也一樣,從意識、理解、創造可能,再到個人生活實踐,延續循環的意識也像修習一門生活學問。透過本次與策展人的特別專訪,聽聽他們怎麼說!



  • 展覽主視覺設計概念來自纖維的交織,並以未來感的配色呼應在本次展中出現的各種再生材質,交織出俐落簡潔的視覺風格。

 

 

「循環」,其實是一門全人類的必修核心習題

 

Q:談談「未來習武所」這個主題,兩位平常也會關注循環議題嗎?

 

鍾秉宏(以下簡稱秉宏):我始終會關注循環議題,而且是帶批判性的;去看各方說法,並嘗試思考和驗證。當得知展覽場地會是武德殿時,我們都覺得日本人的柔術、劍道精神和循環議題探討的過程很有連結——不是只重搏鬥,而是一個自我認識、修煉、全人發展的過程,跟我們看待自己人生的態度是一樣的 ; 身為設計師,必須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探究設計的本質是什麼。我不覺得設計師只是在設計,應該是在很多價值取向上做出選擇,告訴人們怎麼生活,然後創造一個想要的世界。

 

對設計師來說,循環可說是最核心的議題了:設計的最根本和資源的取得與使用有很大關係——如何有效運用資源,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是設計師所長。而循環談的也是資源:如何讓資源的取得、使用方式符合當代價值觀,並減少對於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地回收廢棄物,將之重新轉換成可用的、如新開採的原料,就是本次想倡導的概念。也因為展覽在氛圍深厚的古蹟裡,我邀請玗恆來操刀空間設計,讓內容與空間的呈現能夠相得益彰。

 

吳玗恆(以下簡稱玗恆):在我的實務領域中,展場撤場或住宅空間拆下的廢棄物⋯⋯大部分都無法回收,為了它們公司每年可能得花上數十萬做垃圾清運。所以我盡可能找方法,讓資源不要過度浪費,試著讓這些東西可被民眾帶走再利用,或嘗試在作品中使用更多友善環境的材質或可回收材料。這次我們讓全展皆可回收,就是希望真正演繹循環精神。 

 

 

透過設計詮釋,讓觀者輕鬆接近循環思考

 

Q:循環是個大議題,你們如何找到敘事的平衡與重點?

 

秉宏:設計展是個希望所有人一起同樂的事,雖然會很嚴肅的看待某些議題,也希望促進地方創生,但終歸來說是地方性的活動,所以語言不能太深奧嚴肅:談及大政策、大問題,或用很道貌岸然的方式要大家去改變生活。

 

我想讓大家知道,循環可以「像呼吸一樣」:可以靠循環生活,靠循環盈利,展現其意義。所以梳理這些議題的時候,我們多將產品直接呈現,來告訴大眾當中的處理方式與效果,讓觀者容易理解循環設計的before和after。

 

玗恆:從「議題」到「展覽」再到「觀者」之間,三者的關係不見得是百分之百的資訊接收與呈現。我盡可能在每個小細節裡,試著呈現展覽想強調的精神與尺度。當這些理念被人們帶走,進而在他們往後的生活裡延伸,無論觀者吸收多少,都是一種影響。

 

  • 吳玗恆希望將永續循環的精神延伸至空間規劃中,對於每個細節如何適切擺放,而不是過度張揚設計師自我風格的展現,讓展覽設計與武德殿空間氛圍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平衡且穩定的美感。

 

 

循環精神融入空間展策,

是探索循環的道場,也是策展人的美感習武場

 

Q:延續主題,你們如何在策展中演繹這個精神?

 

秉宏:我喜歡開放的氛圍,這也符合現今時代精神,沒有理由再用舊時代常見的厚重牆面或很多隔間,把展覽弄得像迷宮一樣封閉。玗恆最厲害的就是他只是以適切的角度、材料選擇和光線設計來呈現,是最符合循環設計精神的一種手法。

 

玗恆:我偏好順著論述脈絡設計出一個空間,而不是「應該」要做出大家理想中的樣子。「設計」這個議題,以前可能比較英雄主義(我要創造一件事物),現在的設計者比較像是在選擇。回到本次策展,我也覺得應該是為這個議題服務,而不是自我展現。這次將山恩實業的石材融入美利達的鋁粉嘗試做物件創造,你可能無法控制成果,但可以看到設計師的工作已經回到如何梳理、構成與呈現整件事,而不是非要控制結果。

 

秉宏:無論觀者如何看待這個成果,這都是一種美學上的溝通。不會只是呈現類似某個文化的美學(或符合潮流的設計感),我們不想被任何既有的文化框架限制。

 

  • 芳德鑄鋁VILLETTE系列強調「in & out lifestyle」概念,兼具鋁材輕巧與易於保養的特性,適用於室內與室外場域。此系列家具可幾乎 100% 回收,為環保生活提供具體實踐。(出處:芳德鑄鋁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設計研究院 X 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X 耍廢工廠:每年國內石材產業產生大量廢棄汙泥,花崗岩模泥即以此為基底,結合石資中心與樂土團隊研發,成功將高污染物轉化為天然、無毒、可再利用的低碳塗料。(出處:台灣設計研究院)

 

 

透過這Round,開啟更多Round的契機

藉由「未來習武所」,讓永續的靈感一直轉動

 

Q:經手「未來習武所」有什麼特別的心得?

 

秉宏:循環是個大眾不太感興趣的議題,但我們必須不斷地跟自己土地上的公民們分享。就像持續談論茶文化,大家就會對茶更有意識。循環也是,我們如何常去探討它,讓下一代瞭解、認同與接受,甚至發現新的做法,增進互動,號召更多人參與,這是需要持續倡議的。

 

而這次策展讓我有機會以土地當作實證,而不是只一個概念發想。舉個例子,在彰化看到採收後剩餘的葡萄藤於收集後切碎,灑在河床上可以抑制揚塵(河床枯乾期易因風沙造成空氣污染),沖進海裡也能自然分解,而不像以往,葡萄藤只能丟棄,得花成本焚化燒毀(也造成空污)。資源如何適當配置很重要,讓資訊找到方法流通,真正了解生活中的需要。

 

玗恆:這次在展覽中與許多企業合作,發現他們很認真地透過各種方式實踐循環精神,讓我獲得很大的啟發和鼓勵。現實生活裡,我們永遠離永續還有很大一步(尤其展覽撤場時你看著垃圾車不斷地傾倒大量廢棄物),以設計師的角度(與使命),顯然希望不斷地透過設計方法,呼籲大眾思考這件事。

 

 

活在一個物資豐富、製造便捷,但物質也可能快速汰換的當代,除了每天有意識地生活、善用與妥善回收擁有的資源,也可以藉由造訪本次的「未來習武所」,打開對循環的更多想像與認識。生生不息的循環之旅,歡迎你一起來體會!

 

:::

本網站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設計跨域應用推廣計畫」委辦

通過A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瀏覽人數: 1195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