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一世紀的繁華,開箱「西門布市」專訪策展人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Path & Landforms丁權偉總監
文案編採統籌 / 方物研創
由城市美學計畫引動的「西門布市」改造計畫與展覽,基地位置就潛藏在古蹟西市場外廓賣店與中央棟之間
台灣設計展在臺南,引動全城參與,想要感受台灣設計展的設計能量,不只在南美館2館展區。從曾名為淺草商圈的西門布市、正在修復中的臺南火車站,以及孔廟商圈、國華友愛商圈、永樂市場都正因著設計導入帶來城市新貌,就讓我們跟著策展人一探究竟。
「西門布市」策展團隊: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左)、Path & Landforms丁權偉總監(右)
開箱昔日繁華,開箱西門布市
淺草商圈、西門商場或未來將出現的新品牌定名「西門布市」,這個曾經是南台灣最大布市,也是臺南人習於購布製衣物的所在,空間環境幾經變化,從1912年中央有噴水池的日式庭院,到商業需求築起回字型連棟建築;而在社會經濟大環境上,隨著百貨興起、成衣普及、古蹟改建、疫情肆虐,近年來,即使周遭國華街及正興街人潮熱絡,但多數人早已久未踏入此區。面對未來,商圈該如何找到新的定位?住商混合的環境該如何整理優化?這個頗具挑戰性的題目,由設研院的「城市美學」計畫公開徵選,最後由形構設計、Path & Landforms、創構建築師事務所、瓦豆燈光設計等專業團隊組隊獲選。「這是個利害關係人複雜的案子,商圈內不同區域的住戶各有想法,且在調修空間期間商家們都希望繼續作生意」,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指出個中關鍵。
由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於外廓賣店前入口廣場向眾人訴說西門布市的前世今生
在外廓賣店的入口廣場上,團隊以布幔般的形體連接一處平台,創造新的入口意象、搭建一個未來集會、發表、活動的多功能平台
空間即展館,老靈魂物件的探索
為了能讓團隊更貼近在地居民及商家想法,開案之初跨域團隊們就以工作營的方式進駐商圈,在三天兩夜中先密集地進行空間繪測、海量的現場影像採集,而後進行資料的對焦與爬梳,並持之以恆地與地方民眾透過聊訪,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和期待。「包括商家、居民、議員、府方都是我們要溝通的對象」,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進一步指出,「這個專案將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與台灣設計展同步,正式宣告『西門布市』的新品牌及定位;第二階段將持續到2025年,線性地針對布市廊道及後防火巷做調修,才算完整。」透過台灣設計展期間的首度開放,團隊針對外廊賣店及中央棟的兩大入口設置意象裝置,並透過「空間本身即展館」的概念,在回字型廊道內以「尋物計畫」為展題串起布市,透過適切的指引設計,讓民眾探索發現藏身於此的時光老件及空間設計,像是二樓落地任意門、方圓天窗、手寫招牌、老電箱、噴水池,Path & Landforms丁權偉總監也特別分享了,「地上現成的30乘30公分的尺規地磚,剛好成為商家與客人溝通尺寸的對照工具,方便客人低頭就能估量一尺的長度。」
透過外廓賣店川廊下的展覽裝置,團隊細心編排觀展動線,帶領民眾一進、一進向內探索西門布市
買下一塊布,開啟一段新故事
為了回應西門布市的獨特場域氛圍及商場定位,在展區主視覺也是未來西門布市Logo的設計上頗具巧思,「我們汲取了布料有彈性且具延伸張力的特質,再將布市的樸實感加入,成為Logo字型的曲線;搭配像是邊角料圖樣作為輔助圖形,隨機的多色布樣若即若離,讓視覺更加活潑」,Path & Landforms丁權偉總監說明設計概念。
展覽主視覺是由「西門布市」全新的品牌識別系統延伸而來
經歷此些細膩的設計導入再造,設計團隊還掛心著一件事,「店家曾淡淡地跟我們說起,就算設計展引來人潮也與他們無關」,形構設計方俊傑總監坦言,「其實也沒錯,沒有買布,對他們來說還是少了具體支持。」話才剛落,兩人又討論起該怎麼協助促進銷售。「我們很期待能透過展覽邀請更多民眾來到西門布市,或也買下一塊布,也許你還不知道要做什麼樣的衣物,但可能會換到一段商家和你分享的布市故事,又或是,因為這塊布而與布市有了一段新的故事。」想要認識西門布市過去、現在與未來,就從走訪台灣設計展「西門布市」展區開始吧!